詹孝中,台湾大同大学设计科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铭传大学商品设计学系助理教授。2019年11月23日,在工业设计与品牌国际会议上,詹博士阐述设计与文化对话、启迪学生们追溯文化的能力。

第一次来到成都,我非常惊讶,「成都」在我们的感觉中就像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我们认为有很多怀旧的街道可以让我们去体会,但我们最先来到的是春熙路和太古里,站在春熙路,我根本不知道今天站在成都还是台北市。这里有非常漂亮的商业体,与诚品书店一样有特色的书店,还有被热闹商圈包围的大慈寺,其中有很多人在庭院中喝茶,在这幅场景中新旧的协调是如此协调。

第二次来到成都,造访了都江堰,「都江堰」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非常和缓的灌溉系统,但我真正坐在都江堰江边的时候,被汹涌的河水震撼住了,可想而知雪水从山上一冲而下的时候气势是如何的惊人。
以我个人的经历,对于四川文化的思考,从开始想象中的变脸、麻辣锅、熊猫,再到对历史文化的体验挖掘,这是两个面向。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想得更深,才会知道文化的底蕴是在什么地方。


如何从这些文化的元素里进行萃取?最简单的从形而下的概念,从所谓外形的层次,包括形状、色彩、材质、层次、线条、纹饰,这些可以直接从外表上看到可以直接传达给我们的文化的意念;当然还有形而中的层次,这可能都跟我们的操作行为有关;那行而上是文化的特质和文化的元素带给我们隐喻、信念或某种信仰,又或者是某种意识形态。

设计师要跟消费者沟通,除了从行而下,行而中,行而上挖掘文化元素,通过转移把它变成所谓文创感知的商品,透过所谓的感知元素进而来感动我们的消费者,透过消费者的品味,个人的风格,甚至是影响他的生活形态。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们对文化的认知。这个感知的元素包括什么?包括美丽,包括美学,包括创意,也包括精致,甚至我们到最后的工程或所谓的工艺。但是不管这五项感知元素是怎么样呈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在文创商品或文创设计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学会说故事,说一个特殊的故事,说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来自于什么?可能来自于宗教的信仰,可能来自于传统的习俗,也可能是古老的传说或名人的轶事,不管这些故事是真是假,虚虚实实,我们都必须告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样才能打动我们的消费者。

其实台湾庙宇不单单美在它的建筑,它其实还有很多更深沉重的意思。
另一组学生要做一组产品,他们希望针对50几岁以上的老年来设计一个怀旧的商品。我对此只有两个感想,第一,我已经是50几岁的老人了,他要开始针对我来做一个怀旧的商品(笑)。我问学生说,你要用什么样的概念来做这个商品?学生就说他要设计健玉(日月球)他说这是老人家小时候就喜欢玩的东西。

此刻我有两个疑问,第一个就是我小时候真的玩过这个吗?显然没有。第二个是,这个东西真的是来自于中国吗?显然不是,这最原始来自于日本。
因此,在文创设计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我认为在于当学生提出一个设计想法时帮助他们找到产品核心的概念是什么,追溯概念的根源,促使设计与文化对话,启迪学生们拥有批判思维的能力,与追溯文化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