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格罗斯曼:中国的设计需求庞大,但设计服务稀缺,大部分的设计是表面性的而非系统性的

2017-12-20   张婧桢 川台设计与品牌


大卫·格罗斯曼,国际设计协会理事会(ico-D)主席(2015.10-2017.10)现名誉主席。 大卫在国际设计界同行被认为是位智者,有时穿透力的智慧,并不一定会令周围人舒服,但是他依然坚定前行。就职主席的两年期间,为促进国际设计院校与中国高校联合开展创客实践、推进中国设计创新教育发展添上了重重一笔。

       2017工业设计与品牌论坛上,大卫先生从国际视角阐述了设计对于中国的意义、未来中国设计发展的方向、以及跨国高校创客合作的意义等,分享如下:


世界观与中国观中的“设计”

       大卫提出,放眼全世界的设计行业,无论在哪一个国家,设计都是“不被了解”的。很多企业不懂如何去使用设计,而大部分设计师也不知道如何和企业进行更好地合作,因此设计师们就很难去传达自己的设计语言,而设计院校也难以去紧跟设计发展和本地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现在又是一个人人谈论设计的时代,在中国,设计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有了政府的助力,中国会更有效地推动设计的发展。



       大卫表示,在过去20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并且伴随着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国内的市场在未来将会迸发出更大的可能性,它有能力成为拉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因此中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对于中国以及世界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未来中国设计方向:
从“代工”走向“原创”


       大卫认为,中国设计应该从“代工”走向“原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设计”不是一整套产品线的设计,而是单个产品的设计,产出速度极快,缺乏研发时间,价格也很低廉。
       中国的设计需求庞大,但设计服务稀缺,大部分的设计是表面性的而非系统性的,这种“设计”不是创新的,知识产权也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设计环节被流于表层且被低估了价值。
       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已在悄然间发生变革,国际经济发展的逐渐放缓使得全球产品的需求量不断萎缩,非原创的产品失去了竞争力,并且市场份额的占有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从非原创性的“代工”走向原创,中国的工业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年间,设计师们主要担任的角色是为企业服务的制造者,而企业往往只关心眼前的短期利益。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技术的革新,设计不能仅仅是复制,在未来,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转向为人文、生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能够实现用科技和设计去服务人们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对于环境及文化传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创性设计工作,才是“设计”这个专业最有价值的体现。


国际创客实践项目意义:
“设计”的核心是人才培养


       从“代工”到“原创”,必须要生产商们放弃过去快速而低廉的模式,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为了完成这个挑战,必须从高校、工业园区等入手。国际设计理事会希望支持如创客营一样的活动,去更有效地传递设计的价值与潜力,同时促进设计院校间的交流与发展。



与中方合作伙伴精心设计的国际创客联合项目之一



国际创客联合项目之二

       大卫表示,设计不是钢筋水泥般的硬件基础,工业设计是“软基础”,它需要一代人的共同努力,通过院校与专业人士社区共同交流,以此促进中国设计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
       因此设计行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人才的培养。此次中英国际创客们在协同实践中学习到对方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模式,检验了理念实体化的可行性,并且成功将设计成果转化为产品。这样的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同时也帮助了当地制造商开发原创品牌,让制造商们看到“原创”带来的巨大价值。



国际创客联合项目之三




       “近年来,中国设计师的比例在国际设计协会理事会中正不断上升。全球的设计师都在被中国影响,这种行业间交互与交流能让所有人共赢,也能为世界设计领域提供多元化的灵感源泉。设计未来在中国潜力无限”,大卫如是说。

国际设计协会理事会简介:成立于1963年的国际设计协会理事会是一个代表国际“专业设计师”的国际组织,是最大的国际性专业设计师协会,其组织成员来自世界64个国家与地区。在设计推广的许多领域都有国际设计委员会的身影,这其中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设计,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基础设计,以及辅助教育设计等。